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老年健康

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

  • 时间:2014年3月3日
  • 浏览次数:4365

  

                   小儿常见耳聋的早发现早治疗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2014年第15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为: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初级耳科保健加以预防和避免。
  耳朵按照解剖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耳聋是耳科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一个症状。三者任何一部分出问题均可以导致耳聋。耳聋是听觉传导通路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总称,按耳聋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按照造成耳聋的部位将其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聋以及混合性聋。
  传导性聋是指经空气径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出现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的现象。常见病因包括1、炎症: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等。2、外伤:颞骨骨折累及中耳、鼓膜外伤、听骨链中断等。3、异物或其他机械性阻塞: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肿瘤、胆脂瘤等。4、畸形: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鼓膜缺失、前庭窗、蜗床发育不全等.下面主要介绍小儿最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
  感音神经性聋:指耳蜗螺旋器病变不能将声波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及其中枢途径发生障碍不能将神经兴奋传入;或大脑皮质中枢病变不能分辩语言引起的耳聋。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包括1、遗传性聋:常见原因系染色体异常引起。2、非遗传性聋:常见由妊娠期或分娩因素引起。3、非遗传性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常见的有药物性聋、突发性聋、噪音性聋等。
  由于婴幼儿及儿童时期是听觉及言语发育的最佳时期,而小儿由于自身表达不清或家长疏于观察等原因往往对于疾病的治疗有所拖延,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如何能及时发现并予治疗对疾病的恢复非常重要,有时甚至会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耵聍栓塞:耵聍栓塞俗称“胎墨”,是指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耵聍栓塞形成后,可影响听力或诱发炎症,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发病原因:1.耵聍分泌过多。因外耳道炎、湿疹、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挖耳等使局部受到刺激,使耵聍分泌过多。2.耵聍排除受阻。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异物存留等均可阻碍耵聍排出。经常挖耳,可将耵聍推向外耳道深部,下颌关节运动障碍或耵聍被水浸渍等均影响耵聍的正常排出。
  临床表现:耵聍栓塞的程度及部位不同症状有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患者有临床表现前来就诊时,往往可见到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
  (1)听力下降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遇水膨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2)耳闷及耳痛耵聍栓塞后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等,表现为耳部疼痛或闷胀感。 
  (3)其他若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治疗:对于可活动、未完全堵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镊子夹取或耵聍钩钩出,对于大的较软的可用将耵聍钩沿外耳道后、上壁与耵聍栓之间轻轻伸入外耳道深部,注意避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然后轻轻转动耵聍钩钩住耵聍栓,逐渐钩出。
  对于耵聍较硬,不易取出,或耵聍与外耳道嵌顿紧密,取出过程中患者疼痛明显难以配合,首次难以取出可先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抗生素溶液滴耳,每天3~5次,每次滴药后患耳向上静置5~10分钟,连续5~7日后待其软化,然后于耳鼻喉科专科门诊,用耵聍钩钩出或吸引器将软化的耵聍取出。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儿童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原因:主要是伤风感冒后引起鼻炎、鼻窦炎及腺样体肿大,导致咽鼓管堵塞,中耳腔内外压力不平衡,中耳腔内形成一密闭腔,造成腔内负压,周围组织内液体渗出,积聚中耳腔,鼓膜活动度下降。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小儿大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为主要表现。如果小儿仅有一耳患病,另侧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常规的体检时方被发现。此阶段家长需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仔细询问患儿,如耳朵里是否有东西堵塞感,是否有异常的声音等,若发现有异常需及时带患儿就诊。
  治疗: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急性渗出性中耳炎可用抗生和激素类药物,应用粘液促排类药物有利于纤毛的排泄功能,促进中耳积液的排出,同时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对于药物治疗3个月无效,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行鼓膜手术穿刺抽液并行鼓膜置管术。方便易行且最简单经济实惠的可每日做咽鼓管吹张,强行冲通咽鼓管,以利中耳积液经咽鼓管排出,多做吞咽动作,尽量使空气进入中耳腔,使中耳腔内外压力平衡,不易再生成积液。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 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亦是小儿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儿童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易复发,并发症和后遗症多。
  发病原因:常见原因是经咽鼓管途径,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宽及平直,在扁桃体炎、伤风感冒、咳嗽、流涕、打喷嚏时致病菌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导致中耳发炎所致,另外婴幼儿由于回奶,奶水由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腔也容易引起。其他由外耳道鼓膜途径和血行感染较少见。
  临床表现主要为耳痛、流脓、耳鸣、听力下降等, 婴幼儿不具陈诉病痛的能力。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搔耳、摇头、哭闹不安(有此症状,家长在就诊时除儿科检查外尚需耳鼻喉科检查排除耳部疾病可能。)全身症状较重,发热,常伴有消化道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治疗: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为其治疗原则。全身治疗宜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第一次治疗最关键),以免留下后遗症。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静脉滴注。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可防止鼓膜穿孔。抗生素一般需使用10天左右,注意休息,疏通大便。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鼓膜穿孔前可以使用2%酚甘油或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鼓膜穿孔后需先用3%双氧水清洗脓液后再滴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进行耳浴治疗。务必引流务必通畅,勿使用土方塞耳或抗生素粉剂撒在耳内致使脓液无法及时引流,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 
  创伤性鼓膜穿孔:因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于鼓膜形成的创伤叫做鼓膜外伤。是由于意外伤害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儿童听力下降。发病原因:1.器械伤,如用火柴杆、毛线针等尖锐物体挖耳刺伤鼓膜,或矿渣、火花等戳伤或烧伤等。2.压力伤,如掌击耳部、爆破、放鞭炮、炮震、高台跳水和潜水等。3.其他尚有车祸等外伤所致颞骨纵行骨折、异物等引起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患者可突感耳痛、听力减退、耳鸣,少量出血和耳内闷塞感。爆震伤除引起鼓膜破裂外,还可由于镫骨强烈运动而致内耳受损。出现眩晕、恶心或混合性耳聋。检查可见鼓膜穿孔和少量出血,若出血量多或有水样液体流出要考虑有合并颅底骨折或颞骨骨折。治疗:1、清除外耳道内存留的异物、泥土、血凝块等,用酒精消毒外耳道和耳廓,外耳道口可用消毒棉球堵塞。2、避免感冒,切勿用力擤鼻,以防止来自鼻咽的感染。3、严禁冲洗外耳道或给外耳道滴药,穿孔愈合前,禁止游泳或任何水液入耳,可全身应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绝大多数的创伤性鼓膜穿孔可于3-4周自行愈合,较大而经久不愈的穿孔可行鼓膜修补术。对于鼓膜外伤关键在于加强宣教,禁止用火柴、发卡等尖锐物挖耳。自己取外耳道耵聍要细心、适度,避免伤及鼓膜。遇到放烟花、鞭炮等,要用棉花或手指塞耳,若能佩戴耳罩防护效果更好。  (沈勤峰)